院内新闻

2006 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参考课题

大连民族学院土建学院 2006 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参考课题

一、特别关注的地区

东北老工业基地、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农村地区、革命老区

二、重点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社会主义荣辱观、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自主创新、人才强国、

三、参考主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关问题

近几年,农村问题已经成为党中央以及全国人民密切关注的焦点。为了尽快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和谐发展,中央实行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然而,政策之于现实,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新的政策下,农业如何快速稳定的向现代化转型;农村如何适应当今的快速发展,与城市乃至国际和谐接轨;农民如何从中找寻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都成为政策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

1、农村发展现状调研

新政策给农村带去了什么?新的发展机遇?新的建设方向?……

新政策给农民带去了什么?新的致富经验?新的耕种方法?……

农村还需要什么?改革?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农民还需要什么?文化教育?保障制度?……

2现代农业建设成果及展望

农业现代化是农村与城镇乃至世界和谐接轨的重要步骤。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如何从纷繁的生产技术中,选择最能契合自身比较优势的生产方式;

如何在技术引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创新和转化能力;

如何解决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问题;

如何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

如何开发和改造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

如何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如何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如何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以丰富的实践调研为基础。

3、如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城市与农村不是两个孤立的经济实体。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经济往来和促进关系。那么,农村如何借助城市,把握机遇,促进自身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 “ 多予少取放活 ” 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如何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城市化进程是否成为历史,如何发展村办企业,都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稳步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主要举措。要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要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4、参考例题

(1)耕地管理问题研究

(2)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3)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

(4)农民工问题调研

(5)农村税费改革问题调研

(6)农民增收节支问题调研

(7)农村金融服务问题调研

(8)农村义务教育状况的调查

(9)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

(10)农村卫生条件改善情况的调查

(11)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调查

(12)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

(13)如何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14)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状况调研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东西协调、南北共进

“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他强调,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1、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关问题

东北地区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由于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趋显现,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竞争力下降,就业矛盾突出,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衰退,经济发展步伐趋于缓慢,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在这样的形势下,加快东北经济的振兴,这既是东北地区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

东北的国企问题具有代表性:科技开发能力薄弱,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不合理,技术和管理创新跟不上;产权结构单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机制尚不健全;历史包袱沉重、社会支出过大。研究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必将为全国的国企改革及老工业基地改造提供思路和经验。同时国企改革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可以说,解决东北地区的国企问题,突破口不在国企本身,而在于民营企业的发展。东北与江浙民营企业的差距究竟何在,如何解决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难问题、财产保护问题、市场准入问题、公平竞争问题,政府应如何完善全民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消除制约全民创业的体制性障碍,如何促使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这些都是很好的课题。新一届党中央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第三步发展战略,要把东北建成中国乃至世界的装备制造业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而这必须以矿产资源的充足保障为前提。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东北,由于半个多世纪的强力开采,资源短缺形势十分严峻,并且其优势集中在石油、黑色金属和非金属上,对于装备制造业和金属原材料工业不可或缺的有色金属资源则十分贫乏。与此同时,抚顺、阜新等资源型城市由于很多资源已经枯竭或进入萎缩期,接续替代产业又没有及时培育,出现了下岗职工猛增、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的情况。

2、西部大开发相关问题

西部扶贫――我国目前大力发展西部,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发挥区域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建设好基本农田,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扩大劳务输出;坚持扶贫到村到户,把各项扶贫措施落到实处,真正使贫困户受益;坚持科教扶贫,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为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坚持社会帮扶,继续加大定点扶贫工作和东西扶贫协作工作力度;坚持充分发挥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

从“开发式扶贫”政策实施以来,中国西部地区总体经济增长速度虽然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但农业生产的确是取得了显著发展。然而,当我们为中国贫困人口迅速脱贫而感到振奋的时候,却对90年代以来中国生态环境总体质量的迅速下降越来越感到忧虑。90年代末期,以黄河断流、长江洪水、沿海赤潮与内蒙古、北京地区越加频繁的沙尘暴为标志,说明现阶段中国生态环境的恶化已具有加速趋势,并可能已临近危及人类生存的质变点。

我们,能为贫困地区做一点什么吗?

西部地区城市化建设――按照相对贫困人口的界限,西部12省区的农村人口全部在相对贫困线以下。各国历史发展的验证明,摆脱相对贫困的唯一出路是农村人口的工业化、城市化,因此西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前景,也就是西部农民摆脱相对贫困的前景。中国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只能采取日本模式:大都市圈的城市化模式。

目前,中国小城镇建设中主要存在小城镇收支矛盾突出,财政供给中缺位与越位现象严重,小城镇财政机构设置混乱,财政调控能力弱等问题。而以上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体制。其一,我国虽然进行了全国性的财政制度改革,建立了新的分税制财政制度,划清了中央与地方财政(省)的关系。但在广大的农村乡镇并未实行分税制,特别是在县与乡镇的财政关系上仍然是统收统支。其二,乡镇财政并未成为相对独立的一级财政。在这种情况下,小城镇财政不能直接掌握足够的财力,并作出较为长远的预期,也就难以对小城镇的长期发展制定出有财政保障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来。

(1)交通

交通是西部开发的第一要务,交通的发达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几年来,中西部的公路,铁路,民航,内河航运等交通建设不断前进。古人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今日的西部,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水利

水利是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要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放在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加强建设、注重管理,着眼整体、兼顾局部,把节水放在优先地位,重视水污染防治,优化配置水资源,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

(3)能源

西部有着明显的能源优势,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给东部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可是西部的能源结构,利用效率,煤层气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如何,未来又有什么样的展望呢?

(4)通信

通信在信息社会的作用日益凸现,西部的发展离不开通信建设。西部地区通信设施的现状,通信市场的潜力都是人们关心的问题。电子商务,远程医疗等信息应用也有着广阔的前景……

(5)城镇基建

近几年,新疆城镇化水平达到33%左右,但仍是全国城镇化进程最慢的省区之一。城镇发展不平衡,城市数量少、规模小,职能雷同,城镇化进程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已成为阻碍经济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突出问题。

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也值得关注。

(6)卫生事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草案)》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一个适合国情、覆盖城乡、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

退耕还林还草几年来的进展,出现的问题和相关的思考――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点和切入点。也是退耕地发展的两条路,本应该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科学上讲,年均降水在400毫米以下的地区不宜造林据国家有关政策,退耕还林国家补助8年,退耕还草只补助2年,这是造成“只见还林不见还草”的根本原因。但是,在中国西北(如青海,宁夏)许多本不宜造林耕地却“只见还林不见还草”。宁夏海原县中北部干旱带年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过去一味地追求营造乔木林,树木成活率很低,即使成林也是“小老头树”。这50多年来,海原县中北部干旱带如果把历年造林面积累加起来应该早就绿遍山川了,可事实上,目前这里的林木覆盖率还不到3%。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在信息高速流通的今天,文化的交融已成为必然趋势,这也造成了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通话和流失,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的学生,我们有责任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作出贡献。

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3、中部崛起

中部地区要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

4、东部发展

东部地区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6、参考例题

(1)绿色东北―东北生态资源的开发

(2)企业改造―产业结构调整与国企改革

(3)战略规划―整体布局与规划

(4)城市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

(5)西部地区基础建设情况调查

(6)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情况调查

(7)如何发展西部地区特色产业

(8)少数民族文化调查

(9)承东启西―东西部发展衔接的状况及相关问题的调研

(10)环境友好―东西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调研

(11)中部新农村―粮食主产区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转化

(12)东西部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研究

(13)东部地区自主创新发展状况调研―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

(14)支援中西部―东部率先发展改革带动中西部发展等相关问题研究

(15)东部地区外向经济发展调研―增强国际竞争力,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16)西部地区城市化建设调研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发展、共建和谐

一个和谐的社会不仅仅是现实的需求,更是共创美好未来的前提条件。温家宝总理指出: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的构建,关系到未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走向,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1、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社会保障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

2、加强教育普及,实现教育创新

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切实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

3、教育、医疗、就业改革

教育、医疗、就业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从而也一直都是社会的热点和改革的重点。近年来,国家对此三个领域甚是关注,也采取一些措施来消除其中的弊病。然而,改革过程中的阻力依旧巨大,这不得不促使我们在实践中的深入了解与深刻反思

4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的经济腾飞是个让世界惊叹的奇迹。然而,迅速并不意味着完美。相反,很多不和谐因素在整个发展进程中不断凸显。市场体系的不完善,财税、金融、价格等方面的机制漏洞,就业不平等,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而这其中的大多数,是我国特有的经济制度下的产物,没有先例可供参照,没有经验教训能够汲取,只能依靠我们对基本国情的深入了解和深刻思考,不断摸索前行。

5、参考例题

(1)再就业援助制度状况的调查

(2)“三条保障线”实施情况的调查

(3)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状况的调查

(4)弱势群体住房保障状况调查

(5)劳动者劳动保护状况的调查

(6)老年问题的调查

(7)大重症者生存状况的调查

(8)对于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状况的调查

(9)人民卫生健康观念与习惯的调查

(10)关注贫困地区卫生状况

(11)如何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

(12)农村医疗保健改革和卫生医疗现状

(13)农村法制进程

(14)科技进步对农村发展的作用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维护我们永远的家园

“十一五”规划中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未来施政的重要任务和目标。这是我国在经历了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甚至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后,经过认真的反思而做出的明智的决策。它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必然选择。

1、循环经济―理性的选择

“循环经济”一词,在今天已成为各种媒体出现频率最高的之一。它的出现,将对缓解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限制瓶颈产生巨大的作用。如何实现这一理想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如何实现生产过程中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如何有效地推广各种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如何为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立法,这些法律又将对企业有哪些影响?政府应如何有效地提高公众节约资源的意识、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这些课题的研究有待你的参与。

2、能源问题―经济命脉的安危

石油价格一涨再涨,多个沿海省市频频拉闸限电,北煤南运一度给铁路运输造成巨大压力……这一切是否曾牵动过你的心?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经济发展起着无比巨大的作用。如何有效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政府应如何引导、鼓励社会开发推广节能技术,实现技术节能?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3、强化资源管理

4、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5、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生态破坏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我国,由于长期的忽视和巨大的人口压力,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修复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同时预防新的生态破坏,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如何有效实施如湿地保护、防护林体系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如何防止外来有害特种对我国生态系统的侵害?如何健全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律?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6、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今天,在全球范围内,环境保护问题都受到广泛的关注。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环境污染问题在今天仍然很突出,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如何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如何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费弃物污染的防治工作?如何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自主创新、人才强国

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会议部署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年)》,《规划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确定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自主创新是《规划纲要》十六字方针的核心,是贯穿《规划纲要》的主线,是科技发展的灵魂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

当前,要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 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1、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若干重大科学工程,支撑科学技术创新。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加强科学普及。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积极推动理论创新,进一步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

2、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

整合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力量,促进科研机构、大学、企业间科研人员的合理流动与合作,构建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深化技术开发类院所企业化转制改革和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完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形成开放合作的研究开发体系。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科技评审评估和成果评价奖励等制度。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保证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3、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保护知识产权,对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减少与国外的知识产权纠纷。加强公民知识产权意识,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加强计量基础研究,完善国家标准体系,及时淘汰落后标准。优先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发展专利、商标、版权转让与代理、无形资产评估等知识产权服务。

5、全民科学素质

国务院日前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 ― 2010 ― 2020 年)》,《纲要》指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

6、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健康体魄――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1、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改善医疗卫生机构条件,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大力发展社区卫生,加快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分工协作、双向转诊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

2、加强疾病防治和预防保健

严格控制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传播,有效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和地方病,加强新发传染病防治和免疫工作,综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和职业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重视精神卫生及疾病防治。

★弘扬中华文明――精神的长流之源

1、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任何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都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代代延续,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传统文化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的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代社会成员的心理深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虽历经磨难,却经久不衰,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向心力、凝聚力。经过千百年来无数人的努力实践,不断升华、积淀、凝聚,而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蕴涵着深邃的思想、高度的智慧和富有个性的人生态度,这是中国人民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

2、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上古到现今,没有一刻的停歇。然而,在文化旅游成为消费热点的今天,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遗迹正接受着比千年的风化更加残酷的考验。当一块块记录了人类历史的城砖上,赫然刻上“到此一游”的字样;当一片片白色的垃圾掩去了山花的烂漫;当一棵棵苍老古树由于现代人的“爱抚”而褪去保护了自己千年的树皮……我们很难想象,几十年之后,它们是否还能向后人继续传递来自远古的回声。作为在文化的殿堂探索的大学生,保护它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3、“寻回散落的珍珠 挽回将逝的记忆”

文化是时间洗礼后留下的精华,像林间闪亮的露珠,海上绚丽的珍贝,始终散发着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然而,文化也意味着传承的责任,它不仅是祖先留给当代人的珍品,更是留给后人永恒的瑰宝。然而,在不觉中,它们在渐渐消逝。从失落的民族文字,到古老的文化习俗;从柯尔克孜族民间史诗《玛纳斯》,到新疆的古图腾……当那些经历千年的文化积淀,因为人们的忽视,即将永久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时,我们感到身上巨大的责任了吗?

4、建立旅游品牌,发挥品牌效应

★人才强国和文明校园建设

1、文明生活 健康成才

一向备受关注的大学生学风问题、心理素质问题、精神风貌行为习惯问题,以及以青年为主体的网络虚拟世界的思想导向问题等都在不断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健康与文明不仅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在精神领域同样迫切需要。

“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的主题有三层含义:“关注安全、关爱生命”,这是学生生活成长的基本前提;“良好的生活态度、合理的求学计划”,这是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文明的生活方式、昂扬的精神面貌”,这是学生成才的关键因素。

2、加强自身修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 16号文件)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作为明天社会建设领军人物的北大学子也应响应国家号召,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能够做到哪里困难、哪里最需要就走向哪,在社会建设中忘我奉献, 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自我。

3、当代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调查

4、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

大学生群体,是整个中国社会心理健康状况种最薄弱的一环。刚刚经历了离家求学、走向独立自主的镇痛,又为校园内的生活、学习、工作的点点滴滴而烦心,而考托考G 、读研、出国、工作……这些也都不再遥远,大学生们稚嫩的肩膀能够承受起这样的重量么?

关爱自己,拥抱阳光,从现在开始 !

★“三下乡”、四进社区

为贯彻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落实中央关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按照团十五大的要求,进一步深化 “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引导大学生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功立业,大学生就业见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是开发青年人力资源,优化和合理配置人才结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持的重要保证。

1、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直接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机会。广大青年学生要以 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满腔热情地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大力开展形势政策宣讲,宣传科学发展观,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要大力传播科学知识,推广农业实用技术。要大力开展支教扫盲、法律援助、城镇规划、旅游开发、企业帮扶等服务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提高文明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要大力普及卫生常识,开展医疗服务,改善生态环境,引导农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

2、“四进社区”――深入基层,了解社会

党的十五大以来,社区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建立了“党政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分管、街居主办、社会群众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机制,初步制定和完善了社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和扶持措施,目前,“社区是我家”这句口号已深入人心,但社区工作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上述情况,团中央提出了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实践服务活动,并已树立了社区挂职锻炼等品牌项目。

社区工作是琐碎的,却也是富有挑战性的,这需要你的爱心与热情。当你看到耄耋老人赞许的目光和黄发垂髫天真的眼神,一种成就感便油然而生。鼓励大家以挂职锻炼、岗位实习以及开展调查研究等形式进行实践。

其他问题

1、诚信认证

新世纪,我们面临着新的形势,高校年年在扩招,人才市场年年爆满,提醒我们不得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然而,要在万马奔腾的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我们需要哪些必备的素质呢?过硬的专业知识,作为大学毕业生,这是一定具备的。那么,除了专业技能呢?我们需要诚信!做人需要诚信,市场经济需要诚信,社会也需要诚信。在校园内的我们,是否可以做点什么,让正直的清风,吹遍每个人的心怀,在所有人心里埋下诚信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呢?

2、私有财产问题

“穷人的寒舍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则经典宪政寓言,强调的是社会对于公民财产权的保护、尊重乃至敬畏。2004年3月8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始审议的宪法修正案草案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使私有财产权从一般的民事权利上升到宪法权利,引起会内外的热烈反响。 2002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有93%的城市居民希望通过修宪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权。通过修宪和立法保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成为顺应民心民意的事情。

近几年来个人住房的拆迁问题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时不时地有群众由于拆迁问题而上访。利用暑期,我们去看看这次修宪中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这项举措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吧!

3就业市场调研

大连地区、江浙一代、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是我院学生普遍关注的就业区域,当地的土建、房地产、交通工程等行业的就业需求量,相关企事业单位对应届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具体要求、我院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生活状态等各方面的调查研究都将对我院开辟新的就业市场以及广大学生的毕业前途差生深远影响。我院已准备好相关调查表,鼓励全体学生广泛开展调研。

4、 三农问题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全国9亿多的农民,这三农问题关系着国家的命运。中央“一号文件”出台,把“农业增收”当成文件的题目,这充分显示了党和国家对农业问题的重视。

“除烟叶外,取消农业特产税,每年可使农民减轻负担48亿元。”

“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

“今年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00亿元,直接补贴种粮农民,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这些政策在2003年就在全国很多地区开始贯彻,想去听听农民的心声吗?想去看看农民沧桑脸上露出的笑容吗?亲自去农村看看这些政策的贯彻情况吧!去西北的边远农村或去江南的鱼米之乡,或……随便你!

5、教育问题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关于修改义务教育法,关注农民工子女就读等问题的调查。

6、关注城市弱势群体

除了农村,城市问题已日益引起大家关注。随着社会发展,“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日益严重,多数贫困家庭甚至有“吃不起饭”的困难。关注下岗工人,关注弱势群体。走进他们的生活,为解决这一问题出谋划策,不也是很有意义吗?

7、就业问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尤其是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与我们大家息息相关。

8、小城镇文化遗产调研、小城镇发展现状;少数民族建筑文化考察

(注:以上斜体下画线字体课题为贴近本专业课题,强烈推荐大家选择。)

2006年6月7日

上一条:2006年迎新生家长会

下一条:著名钢结构专家魏朝文教授来我院讲学

Copyright 2006-2020 All Right Reserved 大连民族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