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介绍
本专业在学校“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特色办学”的办学理念指导下,为区域性经济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定的国际视野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于2010年被评为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2012年,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013年辽宁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名列第三。
本专业下设建筑工程和交通土建两个专业方向。拥有国家民委重点学科、辽宁省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目前,有教职工1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人,讲师1人。其中,中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 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1 人,省优秀教师1 人。所有专业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人,有两名校优秀学科带头人,80%以上教师具有工程实践背景,33%的教师具有国家注册师资格,具有雄厚的师资和教学管理力量。
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改革与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多项。近10年团队科学研究课题63项,独立主持国家自然基金6项,省基金2项,省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1项。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4项。资助经费1000余万元。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市著作一等奖1项。3年内发表学术论文158篇,其中SCI 5篇、EI49篇,ISTP 3篇,专利13项。
本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工程师基本训练为出发点,以工程实训为手段,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以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为主要研究领域,构建了具有学科支撑基地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共建单位一起,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方案,突出应用与创新,设立“模拟设计院”教学模式试点,采取“做中学”教学模式,以学科竞赛与创新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
工程管理专业介绍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属于管理学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对应的一级学科门类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其主干学科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支撑学科有土木工程,以及经济学、法学门类的有关学科等。工程管理专业的主要管理对象包括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铁道工程、地下建筑与隧道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矿山工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石化工程等。
工程管理专业是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建设工程领域的技术知识,掌握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具有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够在建设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可报考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能够在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投资、造价咨询等领域和房地产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从事工程管理及相关工作,以及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和相关专业从事教育、培训和科研等工作。
工程管理系下设“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另外,与这两个专业方向平行设置了“工程管理实践强化方向”,此方向成立了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班,进行集中实践强化训练。三个方向在教学上各有侧重,课程设置的区别体现在方向限选理论课和方向限选课程设计上。
目前,工程管理系有10名专任教师和1名实验室教师,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专任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另外有1人为博士在读。
工程管理系的专任教师具有较好的专业水平。有5名教师取得了专业资格证书,其中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3人,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2人,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2人。教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实践来促进教学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程管理系教师基本情况见表1。
在教研工作方面,近年来工程管理系教师主持省级以上教研项目2项,发表教研论文13篇。在科研工作方面,工程管理系教师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与企业合作横向课题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
工程管理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注重创新能力提高,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专业特色。
工程管理实施了以 “BIM创新工作室”为龙头,实行学生全员参与的“专业导师工作室制”,进行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BIM创新工作室以“产学研结合”为发展思路,依托于土木工程学院“可视化项目管理实验室”和 “BIM综合实验室”。以“求实、发展、竞争、开放”的精神,将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与工程管理等知识相结合,以培养具有团队合作能力、执行能力、沟通及表达能力的学生团队为主旨,在BIM技术应用、仿真系统开放、虚拟使用、可视化项目管理等方面有规划地开展研究。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目前工作室已经建立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几年来,有近百名学生参与其中的项目和课题,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BIM创新工作室”指导教师及学生团队于2014年进驻“大连民族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该基地今年被评为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以“BIM创新实验室”培养人才模式的改革为基础,申报的《基于BIM的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发展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获得2014年辽宁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立项。
除“BIM创新工作室”外,本专业还实行 “专业导师工作室制”,即工程管理专业每位专业教师成立导师工作室,从大学第3学期开始,全体学生被分配到各导师工作室中直至大学毕业。真正实现“做中学”、“研中学”、“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保证学生培养全过程和培养质量,导师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学习与交流的固定场所,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对学生参与各项创新活动进行全程式跟踪指导。有利于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根据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行业需求,构建“4+2”的基于项目训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设计了“4+2”实践教学体系,即4个层次加2个能力训练模块。4个层次主要包括基础实践层、基本技能层、专业实践层和综合实践层。两个能力训练模块包括工程项目管理能力训练模块和工程造价训练模块,每个能力训练模块均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依托,模拟实际项目的运作过程,通过多门课程设计将能力训练内容有机穿插和结合起来,达到实际综合训练工程实践能力的效果。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班是由土木工程学院与工程教育学院合作建设,目的是为了强化专业能力训练探索一种适合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该试点班人数设定为30人,在大学第5学期期末由学生自愿报名和专业组织统一选拔产生。试点班学生在第6-7学期集中在工程教育学院进行建设项目全过程实训。实训内容是以典型工程项目为背景,按照项目全寿命周期发展规律,将工程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内容融入项目过程中,以项目各阶段任务的方式,使学生深入到项目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
近年来,工程管理学生参加各类约20个主题的省级及全国大赛,2009年至今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共有290人次,其中获得国家级竞赛奖励57人次,省级奖励233人次。共有60人参与2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其中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个,省级项目4项,校级项目11项。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施,通过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培养体系的构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提升,包括理解、思考、洞察力,查询资料、收集信息、阅读文献能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专业研究技能,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等各方面能力。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一直位于学校前列,并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简介
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简称建环)专业于2012年提出增设专业申请,2013 年4月获得批准,2013 年7月开始招生,每届招收两个自然班。学生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云南和贵州等 7 个省、自治区。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近60%,分别来自满、回、苗、侗、壮、蒙古、朝鲜、布依等民族。
目前本专业校内专任教师8人,教师分别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中国科学院、北京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教师队伍中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占 5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 87.5%,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学位层次高的教师队伍。
本专业拥有9个专业实验室和1个校内实习基地和多个校外实践基地,并采用“导师工作室”培养模式,在教学中强化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近4年已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项,校级及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1项。学生被合肥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吉林建筑大学等高校录取攻读研究生,被松下制冷、中建集团、冰山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录用,读研率及就业率较高。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及专业技术能力,能够在设计研究、工程建设、设备制造、运营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采暖、通风、空调、净化、冷热源、供热、燃气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的工程技术应用人才。 学生毕业后经过 5 年左右的工作实践,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 具有为职业发展、事业成功而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 掌握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的分析方法,包括解决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问题时,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计算机及工程知识的应用能力;
3. 具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领域的工程开发和设计过程的相关能力,包括系统解决方案设计能力、工程应用的实验和数据分析能力、创新思维、信息综合、有效沟通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4. 理解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实践与社会、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5. 理解工程师的职业规范以及履行的道德责任;
Copyright 2006-2020 All Right Reserved 大连民族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