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新闻

【实践风采】青春聚力辽东行!这场实践活动藏着振兴密码

当青春与振兴相遇

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这个夏天

夏乡萤火乡村振兴实践团

踏上辽东大地

用五天时间

解锁宽甸与桓仁的发展密码

从历史长河里打捞振兴基因

在产业一线探寻升级路径

于公益田间播撒温暖种子

向红色非遗汲取精神力量

这场实践

每一步都算数,每一幕都滚烫

第一站,我们走进宽甸县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穿越时空。从满族民俗的独特印记到边疆开发的壮阔历程,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大家还化身“文物解说员”,从满族传统工具、近代工业遗物中,探寻历史与当代产业的隐秘关联——原来老物件里,藏着振兴的“前世今生”。


下午的经济开发区之行更添惊喜。在庆源松子,看“山珍野味”如何经过深加工变身“网红”产品;在中创铝业,见证铝材从熔炼到轧制的“变形记”。食品与制造企业的不同振兴路径,让我们读懂:产业升级,是辽东振兴最坚实的底气。


在宽甸县长甸镇河口村,实践团投身数字化保护项目:用镜头留存民居风貌与鸭绿江风光,协助录入满族民俗故事至数据库,参与“云上民族村寨”平台素材整理。同学们以数字技术为笔,让乡土记忆在云端延续,让青春力量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牛毛坞敬老院里暖意融融。我们带着物资,边收拾餐桌,边纠正他们的普通话。

陪老人聊天时,我们用普通话讲起“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故事,老人们笑着用刚学会的普通话说:“是啊,咱们都是一家人!”跟老人一起劳作时,普通话的旋律里混着乡音,格外动听。

照片定格下温暖瞬间,更记下他们的期盼——比起物资,带着语言温度的陪伴


牛毛坞香菇种植园里,藏着乡村振兴的“致富密码”。首先跟着种植户了解香菇;后又架起直播设备,镜头对准鲜嫩饱满的香菇,带网友“云逛”种植大棚。

“家人们看过来!这些都是用香菇制作的香菇酱,口感特别鲜……”主播热情介绍,客服实时答疑,屏幕另一端的订单不断跳动。这场直播,不仅是一次助农尝试,更是青年用新媒体力量为乡村产业“添柴加火”的生动实践。


桓仁的红色记忆,在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里愈发清晰。史料、实物、场景还原,让我们仿佛置身桓仁保卫战、老秃顶子战斗的现场。“义勇军精神是什么?是担当,是不屈!”


县民族文化中心里,非遗版画的魅力让人沉醉。听传承人讲述技艺渊源,亲手体验刻板、上色、拓印,当带着红色印记的作品新鲜出炉,我们突然懂了:非遗不是“老古董”,而是能与当代生活碰撞出火花的文化宝藏。


从历史研学到产业调研,从公益陪伴到直播助农,从红色传承到非遗体验,五天的辽东实践,是行走的课堂,更是青春与振兴的双向奔赴。夏乡萤火实践团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相信,点点微光汇聚,终能照亮辽东振兴路!


上一条:【实践风采】我院青年师生参与三省一区高校青年师生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研学实践活动

下一条:土木工程专业与兄弟院校共探 AI 助力教育新路径

Copyright 2006-2020 All Right Reserved 大连民族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