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勤耕民大 润泽心田--记优秀班导师王庆春

勤耕民大 润泽心田

--记优秀班导师王庆春

王庆春,男,工学博士、教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土木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多年来一直在一线从事教学科研和班导师工作,曾获国家民委系统文明职工、辽宁省优秀班导师名师、辽宁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优秀创业导师奖、大连市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连市大学生我最喜爱的班导师、校先进工作者、校优秀班导师等荣誉称号。《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民族报》、《辽宁日报》、中央教育台、辽宁教育电视台、人民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多家媒体报道过他的先进事迹,作为优秀班导师代表,他曾在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表彰会和原国家民委副主任吴仕民同志主持召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得到了与会领导和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2012年9月获得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特等奖;2015年9月获得学校“三育人”突出贡献奖。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作为一名教师,多年来王庆春教授在诸多领域取得了骄人的学术成就。他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策划、工程施工管理智能化系统开发、城市发展战略等领域研究。曾参与多家企业科技创新和管理工作,主持并完成十余项大、中型建设项目的建设监理或开发工作,具有三十余年工程建设与监理经验,多次到德国、法国、意大利、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考察和研修,并参与国外实际工程。

1988年从事教学工作以来,他先后主讲过建筑企业管理、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管理学、房地产开发策划等十余门课程。2002年来到大连民族学院工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完成辽宁省、大连市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在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房屋建筑施工》、《建筑施工数据手册》、《房地产开发概论》、《房地产开发项目监理》等多本教材或工具书。研究并提出的“生命住宅”、“生命城市”、“城市建设的三个尊重思想”等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并率先提出了工程施工项目可视化管理等理念。为实现工程项目管理可视化理念,在他的积极努力下,2016年9月学校第一届工程管理BIM创新试验班成功举办,三十名学生顺利进驻大学科技园。该试验班得到学校领导和国家民委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更重要的是该试验班为专业发展找到了突破口。

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园丁,他更是育人的典范。王庆春同志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一心扑在培养学生成材的第一线。从来学校担任班导师那一刻起,他就决心把学生教育工作创造性地做好,无愧于“导师”这个光荣而神圣的称号。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他想方设法地鼓励学生通过竞赛和项目化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从2002年以来,他指导无数个大学生创新团队参加省、国家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比赛,并取得多项大奖。

王庆春教授作为一名专家学者,履行着自己的社会责任,一直关心和关注国家发展,一直以来都在为社会和地区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责任。在他心里,责任就是动力。也正是这份强烈的责任感推动着他全心投入,宁愿利用多少个假期,放弃休息的时间潜心研究。2015年暑假,放弃整个假期休息的时间,组织学院老师和同学为地区发展献言献策。先后奔赴大连庄河市、贵州铜仁等地,为地区的发展和经济带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庄河市政府完成的高铁对城市发展的建议案,得到时任市委书记的高度评价。

热爱民大 心系学生

王庆春教授时刻关心和关注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曾于2005年至2007年担任学院党总支书记,在学校金石滩校区建设、体育馆施工建设方面献计献策,为学校发展作出了贡献。2012年,他受学校委派,承担起了学校大学科技产业园筹建、学校资产管理公司筹建工作。最初,这项工作只有他一个负责,忙前忙后,但王老师能够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几年的努力,大学科技产业园已基本成型。正是那时,抓住了国家创新创业的机遇,我校才能在双D港拿到产业园这块地,也正是这块地在我校更名大学时让我校满足了校园面积的要求。

身为工程管理专业教师,他时时刻刻关心着学院和专业的发展。王庆春教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可视化技术的优势,并通过实验室申报,为学院建立了项目管理可视化实验室,这为学生的创新和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还指导学生利用暑假完成了国内第一部完全可视化的施工电子教材。目前,可视化工作室每年培养出大批优秀学生,王庆春教授每年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类比赛十余项。他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悉心的指导,不但为学校取得了荣誉,更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王庆春教授总是能察觉到行业的最新动态,在2013年,他认识到BIM的重要性,在学院建立了BIM技术研发中心、成立BIM工作室,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并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

来到民大的15年里,他从未休息过一个寒暑假,即使在双休日,经常在办公室里与学生探讨学习上的问题、探讨专业发展方向、探讨人生发展。他指导了几十个学生团队,为学生修改一百余篇学术论文,其中有十余篇在《农村经济》、《生态经济》、《城市开发》、《安徽建筑》、《工程建设与设计》、《建筑管理现代化》、《住宅产业》、《中国城市化》等各级期刊发表。有一次,一个学生请他帮助修改学术论文,他不厌其烦地先后修改了十余次,核实查阅过二十多个文献,最终发表在核心期刊《农村经济杂志》上,看到学生高兴的样子,他觉得比自己发表一篇文章还欣慰。他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挑战杯、创业设计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比赛,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他指导的学生团队曾获得全国挑战杯二等奖、辽宁省挑战杯特等奖等多项大奖,多个团队获得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王庆春教授每年都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工作。他曾指导班级的一个社会实践小分队利用一个假期,在认真调研大连房地产开发状况的基础上,完成了十五万字的《基于WBS的房地产绿色策划课题》,获得省级社会实践最高奖。接受大连日报专题采访时,学生们感触最多的还是班导师给予的无私的指导和帮助。

他在学生成长方面总是不计回报、心系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和教育学生。他所带的工程管理031班的胡晗同学回忆到:自己获得辽宁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国家三等奖,并代表辽宁百万大学生参加全国科技创业博览会,这些都离不开王老师的悉心指导。作为一个来自重庆的苗家山寨的孩子,刚入学时连话都不敢说,而正是在王庆春教授地悉心教导下,给他创造了很多发展的机会。2010级的初庆阳回忆到:他们之所以能获得全国挑战杯二等奖,离不开王老师的指导和教诲,也离不开王老师对团队的鼓励,更离不开王老师渊博的知识。他无私的付出,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学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2002年春天,王庆春教授辞去某大型房地产企业总裁的位置,来到民族学院做一名普通教师。他之所来到学校工作,是因为在他心目中,教育事业是神圣的,是他一生不愿放弃的职业;他期望把他在工程管理专业上十几年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研究经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为了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创新发展,王庆春教授可谓煞费苦心。07年初,他曾个人筹资三十多万建起了一个大学生创业工作室,并在这里创造性地实施“四二四”班导师模式,即融学业,就业,创业三位一体的新型班导师模式。为了能让工作室里的学生能真题真做,通过实际课题,检验自己,发展自己,王庆春教授联系了很多企业实际课题,例如策划大连维泰集团三山岛旅游地产项目;主持北京中交集团印尼的比亚克岛开发策划;参与海德堡城房地产策划;参与大连棋盘生态村旅游开发策划等。

近三年时间里,王庆春教授共资助和捐款一万余元用在学生身上。

谈到指导班级和学生的经验,他认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班导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在点滴的事情上,短短的几句话可能燃起学生奋发踊跃的激情。工作中,他总是热情认真地对待学生,帮助学生答题解惑。通过案例和鼓励启发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帮助学生做好人生规划。他认为,每名学生都是班级的成员和成分,每个学生优秀,班级也自然优秀。他所带过的班级曾获大连市先进集体、校优良学风标兵班、校优良学风班。

关于班导师工作,王庆春教授始终认为尊重学生是做好班导师工作的基础,不仅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还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励,时时刻刻用一些激励的语言去鼓励学生前进。他认为,班导师的主要工作是学业上导学、能力上导研、人生职业规划上导航,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个性发展,做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实践证明,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是班导师工作取得成功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对于自己执着地热爱着的班导师工作,王庆春教授喜欢用“四种模式”进行概括:第一就是“四二四”的循环发展模式;第二是课题制的能力锻炼模式;第三是团队制的育人成才模式;第四是竞赛制的学术提高模式。在他眼中,班导师的工作就像阳光、空气和水,是大学生茁壮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班导师的工作恰似一座桥梁,沟通着教师与大学生的心灵之河;班导师工作犹如一种无形的催化剂,增强了大学生的自尊、自信和自强。

时光荏苒,年复一年,王庆春教授一如既往地耕耘在民大的这片土地上,用爱润泽着学生的心田,用爱收获着他事业的又一个春天。

上一条:班导师工作职责

下一条:教书育人,甘为人梯--记优秀班导师高凌霞

Copyright 2006-2020 All Right Reserved 大连民族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