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32年的无悔坚守 | 访辽宁省教学名师王振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土木工程学院院长王振从事本科教育三十余年来,耕耘不止、诲人不倦、工作勤恳,坚守着立德树人的信念,努力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王振主讲《房屋建筑学》《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数字化保护技术》等多门本科及研究生课程,教学中考虑学生的具体特点,潜心研究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展启发式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效果。其中,《房屋建筑学》课程是辽宁省一流课程,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王振总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创新探索、严谨求实的精神。针对不同的学生调整教学方式,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学生掌握知识探索未知的欲望。培养学生提出、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作为一位老教师,王振积极探索教学新方法,注重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他始终保持教学的热情,初心不变、与时俱进。在教学中结合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与进展,课堂上及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将土木工程领域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趋势等传递给学生。在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引进建筑节能设计内容,积极补充屋面防水新工艺等知识,淘汰老旧的建筑构造做法。他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录像、图片、动画资料等,在教学中广泛应用,让教学更加直观易于理解。他设计完成的《房屋建筑学》教学课件中开发了单层厂房组成的动画展示平台,制作了建筑构造的彩色图像,增加了对建筑构造层次的辨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房屋建筑学》课件获得了2014年全国高校第三届土木工程专业多媒体教学课件二等奖,直到现在这个课件还一直服务于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


贯彻工程认证理念,强化工程能力培养。王振推行工程教育模式,用OBE理念培养学生。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设计教学过程。他常常结合典型的建筑工程实际剖析,激发学生兴趣,使教学过程符合认知规律,让理论与工程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王振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优化“房屋建筑学”独立SPOC课程,开发课程资源,丰富线上教学环节,增加线上学习考核方式,为学生提供全天候学习条件。融合数字教育技术,构建学院室外全天候实训教学平台。在土木工程学院周边绿地中建设一定数量的土木工程缩尺结构模型,让同学们可以结合二维码技术,利用移动设备扫码学习,开展实体与虚拟相融合的全天候实训教学。三十余年来,他帮助学生完成住宅、办公楼、商场、宾馆等类型建筑工程的建筑与结构设计。


“在育人中提出‘钢筋混凝土精神’,培养学生敢于负责、勇挑重担的担当精神;甘于奉献、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王振介绍,通过践行钢筋混凝土精神,激励、培养学生养成优秀品格。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重视德育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待学生认真负责,从书本上的难题到生活里的不如意,王振都会尽心尽力去帮助解决。对待个人严于律己,始终秉持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自己。重视美育发展,重视思想提升,始终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工作,曾先后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

作为学院建筑工程综合一体化课程设计教学团队带头人、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团队负责人,王振重视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也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团队始终把本科教学工作放在首位,积极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针对学生学习与工程项目特点,综合研究改进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法,探索各课程设计之间的衔接与关联,注重结合实际工程,构筑符合建筑工程设计与建造的一体化课程设计培养过程。团队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工作,积极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取得了突出的教学、科研成果。王振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模式,工作中以身作则,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和成长机会,认真指导和督促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为青年教师提供优越的工作条件,使青年教师得到健康成长。


王振长期从事工程结构抗震方面研究,研究工作主要涉及“立式储罐抗震与减振控制研究”“民族建筑数字化保护研究”等领域。主持承担了两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以及一项建设部项目。作为第一参加人曾完成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针对立式储油罐的抗震问题、结构控制问题、结构体系创新与结构抗震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工作,为立式储油罐的抗震、减震研究作出了贡献。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奖4项。


精耕细作,以情怀实现专业成长,打磨淬炼,携初心共赴教育梦想。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三十二年,王振创新思变、与时俱进,言传身教、以德树人,用实干践行教育担当,以真情书写教育情怀。


上一条:摘得课程思政组赛事一等奖!他的故事不一样~

下一条:立德树人 教书育人--土木174班班导师李新乐

Copyright 2006-2020 All Right Reserved 大连民族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